< 溝通的收與放 > ~ 2 ~

在溝通上「收」的原因(心理因素)

當我們面對音訊全無的情境下,那種不安與焦慮,真是生不如死!恐慌已經侵蝕了我們的理性,沉默封鎖了我們的行為。當下的你,一定希望有小叮噹的任意門,讓自己可以馬上出現在你要找的人面前吧!(即便她在洗澡—不會笑的沒童年!)

知道原因,往往答案或是解決方案就容易找到了。所以我們來看看,是什麼因素讓人們成為一個拒絕溝通的人吧!我們可以從兩個角度來看看:

一、 心理層面:

1.拒絕溝通是一種“心理遊戲”:

根據溝通分析(Transactional Analysis,TA)創始人Eric Berne所提出的理論,“心理遊戲”是一串連續互補式的隱藏溝通,朝著一個設計好的、可與測的結果前進。怎麼說拒絕溝通是一種設計好的、可與測的結果呢?從小我們都玩過躲迷藏吧!躲迷藏有趣之處,不在於永遠不被找到(那有什麼樂趣?),而是過程中被追蹤的刺激感,所以一但太快或太慢被找到,都會顯得遊戲不好玩。所以,當有人總是讓你隱約知道他在那兒,卻又讓你聯絡不著時,這個人就有可能是在進行這樣的心理遊戲。這種心理遊戲的結果通常是你氣急敗壞的找到他,然後指著他的鼻子痛罵一頓,因為他總在你找的精疲力竭、將要放棄時,出現在你面前(像不像玩躲迷藏?)。然後,他就像是一個做錯事的小孩一般,當你原諒他,過一段時間後,他一定又會故態復萌,氣死你不償命!

為什麼會有這樣的行為呢?從TA的角度,會認為這樣的人在童年時常處在一種被忽視的狀態,所以用一些偏差行為來爭取注意,來測試父母“看你能不能逮到我”,一但父母費盡心思“逮”到他的同時,也證明了自己的存在必須建立在“輸家”的角色上,但至少“被追蹤”總比“被忽視”來的好。

想想自己,是不是有這樣的傾向?你要知道,童年是處在一個“無計可施”的情況下,才出此下策以取得存在的意義,已經成年的你,你能運用的資源與方法早已遠大於孩提時的自己,所以你一定有更好的方法取得重視與注意,當你意識到這些,就不會受制於童年的不當經驗了。

當您意識到有人進行這樣的心理遊戲時,最好的方法就是拒絕參與遊戲,也就是不當那位“鬼”(搜尋者),當對方覺得無趣時,自然就現身了,且由於你並沒有花大量的精力在找他,所以不會氣急敗壞,自然使對方運用“輸家”的自我定位不成立,才有機會做良性互動,避免再次陷入“心理遊戲”中。

2.過去經驗:

在華人的家庭教育中,相信一定聽過「小孩有耳無嘴」這句訓示吧!我們不能否認這樣的觀念影響我們很多,尤其當我們面對“權威人士”時。很多人小時後都有在發表自己意見時被斥責的經驗,斥責我們的通常是我們的父母與師長,通常這樣的經驗會一直延續到成人,而我們卻不自知。如同前面所說的,我們通常會“忘記”自己已經是“大人”的事實,還僵固在童年階段的解決模式:就是壓抑自己想說的話,以免被罵!所以,如果你身為別人的主管,當你抱怨為什麼部屬有話不說前,要想想自己有沒有收起自己的架子?有沒有賣弄不必要的權威?或是有沒有塑造一個可以暢所欲言的“時空”呢?如果你是別人的部屬,請用不卑不亢的語調,並「態度溫和、立場堅定」的表達出自己的意見吧!因為你與主管都是大人了,而且主管也不可能拿藤條扁你,不是嗎?不要因為童年的自己,困擾成年的現在喔!

3.不認為“說”能“解決”問題:

人有一種追求“認知一致性”的傾向,也就是說,當你告訴別人某件事情很好後,發現結果沒有你當初說的那麼好,為了顧全自己的“認知一致”(不要自相矛盾),所以會硬著頭皮堅持己見,或是對反對意見來個相應不理。

在您的經驗中,一定有當你費盡心思找到一堆證據可以反駁別人時,別人卻早已不談那個議題的經驗吧!原因很簡單,你一副來勢洶洶、勢在必得的姿態,如果那個議題對方又不是非贏不可,別人何苦跟你對衝、自討沒趣呢?對你而言,其實蠻挫敗的,就像一個無仗可打的將軍一樣,那該怎麼辦呢?如果你是上述擁有一堆有利證據的一方,請你不要讓對方感覺到他有可能“把面子賠進去”,也就是適時的低姿態、顧及對方顏面,相信是可以防止對方拒絕溝通的。

相反的,要如何防止自己陷入為了維持“認知一致”的陷阱呢?關鍵就在於“不要把話講死”,留一點退路,以免到時候下不了台階,畢竟,拒絕溝通也等於拒絕了轉寰的機會。

說到這,我們就必須進入下一個面向,從「談判」的角度研究溝通上「收」的原因了。

…待續…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pooh1206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